瑞士,一个童话般的王国,同样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瑞士人的灵魂药房——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
圣加仑名字源自公元7世纪的爱尔兰修道士加卢斯,相传他追随导师科隆邦前往罗马。公元612年,他中途患病无法前行,于是留在当地隐修。加卢斯搭建的几间简陋小屋成为圣加仑修道院的雏形。
修道院在建成后的最初几个世纪,发展迅速,渐渐成为了当时阿尔卑斯山这一侧的精神和文化中心。大量的精彩的著作和手写稿为它赢得无尚荣光。 这里的富有创造力的教士们为欧洲的文化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不乏在当时最为优秀的抄写匠、诗人、音乐家。
如今修道院内的教堂和图书馆都建于1758年至1767年间,建筑外观简洁雅致。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加仑修道院和图书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书馆位于修道院内教堂侧楼的二楼。棕色木门上方悬挂着希腊文铭牌“灵魂药房”,大厅空间分为上下两层,厚重的书柜中装满书籍。图书馆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采用拱形天花板,木质立柱上方有雕花纹饰,天花板上全部都是宗教题材绘画作品,华丽的装饰与教堂和图书馆朴素的外观形成强烈对比。
参观者要在入口处套上羊毛毡做成的拖鞋,将他们的脚步声降至最低。图书馆内禁止照相,不仅是防止闪光灯强光促使珍贵的古籍发生氧化、加速衰老,也是因为在书籍面前人们要放下游客猎奇的心态,要用眼睛而不是相机阅读。
纸张从中国传入西方前,西方的作者和抄书匠只能将自己或前人的思想记录在羊皮纸或莎草纸上。如今,圣加仑修道院拥有17万册藏书和2100本中世纪手抄书,是研究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图书馆大厅中陈列的书籍年代各有不同,最久远的距今上千年,最近的也有三四百年历史。其中有圣加仑当地僧侣公元894年制作的羊皮书,木制封面镶嵌有象牙饰板。厅内还陈列着一张公元819年绘制在羊皮纸上的修道院平面图。
厅内窗户上装有压花玻璃,再耀眼的阳光经这种玻璃折射也会变得柔和,窗台下方有木制折板,随手抬起折板架上金属支架,正是大小适宜的书桌。
有人曾在参观册上写下这样的留言:“在图书馆,我们分享知识,解除对未知世界的困惑,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慰藉。”
这家图书馆从未因其历史久远、地位特殊而放弃自己的“本分”。如今这里依然是公立图书馆,读者还可凭借书证借阅图书,不过只有1900年以后印刷出版的书籍才能外借,其他珍贵的善本书籍、中世纪文献只能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内阅读。
为方便学者和研究人员使用年代久远的善本和手抄书,也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珍宝,图书馆2005年起在一些合作伙伴的帮助下开始对这些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读者目前可在网上阅读436本中世纪手抄书和16世纪初欧洲早期的印刷书籍。
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加卢斯在公元612年经历怎样的艰辛从爱尔兰来到现在的圣加仑。他来到这里时曾说过“此为吾之所归”。去年,这里的人们庆祝了圣加仑市1400周年的“生日”,他们通过庆典找寻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思考是什么成就了圣加仑今天的安静和富足。
其实答案也能在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找到:这里尊重知识,认真传承历史文化,对求知者不设门槛,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获得知识。